书写中华文明新篇章:以文物保护利用绘就文化传承发展新画卷

日期:2023-07-11 19:37:29 / 人气:208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站在中华文明的银河中,中国各地的文物串联起来,凸显了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演进和中外文明交流的历史画卷。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只有全面深刻认识中华文明史,才能更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更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如何沿着历史脉络,寻找文明之根,绘制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画卷,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历史性地落在了每一个文物工作者的身上。文物保护滋养着文化传承发展的根基。文物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生动诠释着中华文化的自信和根基。文物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滋养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文物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蓬勃发展,为文化传承发展注入了持续活力。多年来,文物工作者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延续历史文脉。《文物保护法》修订积极推进,《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强化了文物保护的空间管制要求。建立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完成全国石窟寺、长征遗址和黄河文物专项调查,公布第一批古遗址、石刻文物名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至141个,公布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1336个。中国有56项世界遗产,长城和大运河的保护和管理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十四五”以来,组织实施了15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石窟寺、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村落得到有效保护,长江三峡、西藏重点文物、晋南早期建筑、承德避暑山庄及周边寺庙、延安革命遗址群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相继建成。修复孔子档案、战国楚竹书等珍贵文物和出土文物6.2万件(套),基本完成博物馆标准化库房建设,出台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有效提高了重要文物的保存水平。多部门联合出台文物犯罪相关法律适用意见,共同推进打击和防范文物犯罪专项工作。文物行政执法体系和火灾风险防范指南有效,文物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巩固,严防、严管、严打、严治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文物保护靠科技。现代科学技术在文物领域的集成应用和跨界融合能力显著提升,古代壁画保护、陶瓷彩绘文物保护、水饱和漆木保护、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等技术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梯队。文物智能展柜、考古发掘方舱、考古现场移动实验室等专有设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文物云建设工程加强了文物数据资源的跨区域、跨层级统筹管理和全民共享。“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已发布19种壁画6500余份资料,供全社会免费使用。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全链条”提升,为文物高质量发展赋能、赋能、添彩。一步步走向千里。经过多年努力,文物保护现状得到了根本改变。分布广泛、类型丰富的文物资源,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魅力诠释了中国精神,构建了绵延中华民族历史、贯穿民族复兴进程、延续民族精神血脉的精神谱系,为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深厚滋养。解读文物考古研究,点亮文化传承发展之路“为什么是文明?”“为什么是中国?”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都离不开考古。红山遗址、良渚遗址、焦家遗址、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尚义驿遗址、殷墟遗址...都在历史深处探索,中华文明继续传承。随着中华文明溯源工程和重大考古中国工程的不断推进,考古与历史。目前,中华文明溯源工程已进入第五期,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华文明的特征和成因有了清晰的认识,打破了西方学术界对“文明标准”的话语垄断。“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聚焦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夏文化研究等重大历史问题。“十五”以来,系统实施了18个重大考古研究课题和268个积极考古发掘项目,良渚、陶寺、石膏像、二里头、殷墟等考古新发现备受关注。随着科技考古的快速发展,实验室进驻考古遗址,现代科技手段和科研成果应用更加广泛,考古发现和分析能力显著增强。长江口2号古船打捞停靠,南海1500米深度有世界级重大发现。水下考古开启了深海考古的新阶段,进一步勾勒了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宏大进程,全面深化了中华文明史的研究。边疆考古提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见证,新疆吉木乃田童洞、高昌古城、西藏库都克烽火台、基亚克、马步鲁、三达郭龙等考古工作的重要发现,逐步构建了新疆和西藏的历史发展脉络,为引导当地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宗教观,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牢固感提供了实物证据,为中国古丝绸之路沿线的民族交流与交融提供了实物证据。北庭古城遗址的大量考古发现,证明了汉庭元等中央王朝有效治理西域的历史。众多的考古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持续包容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进程。你知道得越多,你就会做得越好;做得越多,知道得越多。通过对珍贵历史文物的考古发掘和解读,可以更好地了解先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点亮未来之路。文物的活化利用,激活了文化传承发展的力量。在时间维度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意味着今人与古人的联系,更意味着今人传承给后人,让中华文脉永无止境地传承弦歌,历久弥新。文物作为“源头活水”,活化利用是促进文化繁荣、激发文化传承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何以中国》中理解中国为什么是中国,中华民族为什么伟大,中华文明为什么不朽;在“汉字中国”中欣赏汉字和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6565个档案博物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全国博物馆十大展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发挥引领作用,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发声”,不断丰富人们的历史文化滋养。中国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将制作《文化情缘习近平》、《寻访古中国》、《古韵新声》、《国宝》、《中国考古大会》、《中国国宝大会》、《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优秀节目,从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彰显中国文化魅力。文化的力量,春风润物细无声,它的传承和发展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努力中不断展现。我们可以看到,博物馆过七夕节,迎中秋,贺新春是很正常的。作为人们享受文化休闲和节日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和意愿走进博物馆,去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革命文物承载了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记录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近年来,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加强合作、主动作为,革命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红色血液和力量的不竭源泉。中共党史陈列馆、中共一大会址等300多项重要历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献给建党一百周年和中共二十大。蒙藏学校旧址保护利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二期开馆,闽西、金寨、延安革命遗址等持续保护和整体展示工程,助力老区振兴。红色资源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生动传播了革命文化,传承了红色基因。中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新时代,秉承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理念,中华文明正在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近年来,文物工作者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兼收并蓄的态度,积极将文化遗产外交融入国家外交,持续实施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深化“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交流合作,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和中国-中亚文明对话峰会的理念,不断吸收借鉴多元文化融合和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文化遗产事业快速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物工作者将立足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充分展示文物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文物在展示历史、传承文化、传播文明、资源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承担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中创造新的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用文物的力量筑牢文明的根基,书写文化的未来。(国家文物局微信官方账号作者: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李锐)【责任编辑:田伯群】

作者:宇博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宇博娱乐 版权所有